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亲历:找工作要像许三多

来源:南方周末  作者:拨亮心灯
摘要:2008年“十一”过后,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张玲着手找工作了,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。 招聘气氛弥漫在全国各大高校,消息栏贴满了宣讲会信息,校道上着正装的学生逐渐多了,应届毕业生见面只剩下一个话题:“最近有什么招聘…

2008年“十一”过后,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张玲着手找工作了,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学教师。
  招聘气氛弥漫在全国各大高校,消息栏贴满了宣讲会信息,校道上着正装的学生逐渐多了,应届毕业生见面只剩下一个话题:“最近有什么招聘信息?”连像倪震和周慧敏那样的八卦新闻也少有人提起。

第一个到陕西师大开招聘会的是重庆一中。那天下了大雨,西安骤然进入寒冬,正如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金融界,许多投行巨头轰然倒塌,全球经济比天气更早坠入严冬。

中山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孙亮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逼近。他的山东老家毗邻蔬菜之乡,经济作物主供出口,2008年价格严重下滑,销路不畅。连他哥哥在青岛的进出口生意订单也下降不少。2008年前七个月,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滑8.1个百分点,这是2002年以来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。

一些高校的招聘宣讲会减少了。当张玲来到招聘会现场时,人山人海,连过道、门口都站满了人。他们的面孔可以在许多新闻图片中看到:焦灼、无奈、期盼。

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,比2008年增加52万。“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,工作任务十分艰巨。”12月初,教育部部长周济说。

重庆一中宣讲结束后,马上进行面试。招聘老师神情肃穆,让学生们分门别类一字排开,问了两个问题,迅速开始筛人。张玲和同学们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,面面相觑。

面试后已是午饭时间。雨依然不停,一阵秋雨一阵寒。午饭后等待消息,张玲在图书馆的书桌上趴着打盹,窗外黄叶凋零。

一直等到下午3点都没消息,张玲认为无望了。

她开始购置应聘“战袍”:花一百多元钱买了黑西裤,配上大四时为了找工作买的一件小西装,再花上两百多元买了高跟鞋。

这时候在广州,广州天地食品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黎小兵发现,6场高校宣讲会中,到场的学生几乎都着正装,一副职业白领装备。

2007年,该集团开出年薪8万-10万招聘研究生10名,结果只招到5名。2008年同样年薪,准备招收15名,结果收到1500多份简历,仅中山大学就有500多份。

谈到这个细节,黎小兵忍不住笑了。集团临时决定,把名额从15名增加到36名。

“天地食品”最后一轮面试是在猪肉档口实际操作3天,媒体解读为“招研究生卖猪肉”,引发了一场口水战,或抨击“中国教育失败”,或感慨“研究生自降身份”,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留下了无奈的注脚。

毕业生们也开始务实了。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李月有两个应聘公司的面试刚好“撞车”:“天地食品”和一家全球著名的通讯技术公司。尽管她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前3名,是学院学生会组织部长,但她还是选择了前者。除了不喜欢流水线般的工作外,她觉得那家通讯技术公司业绩可能会受金融危机影响。

请为他们喊“加油!”

10月底,张玲获得了第一个试讲机会,来自重庆八中。

同样枯燥、紧张的流程,同样拥挤不堪的现场:递简历、面试、笔试。笔试前已是晚饭时间,张玲到食堂买了饭菜,却吃不下,也不觉得饿,只喝了一杯奶茶,就回到招聘会场。

笔试顺利。读研以来,张玲一直在做高中家教,每月能赚四五百元。

笔试结束已是晚上9点多,张玲走在人头攒动的西安街头,却显孤单:“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过,以后找工作的路还漫长。”

焦虑的情绪堆积在每个毕业生心头。有时,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吴青会连续几天做噩梦,梦到自己迷路了。她整天守着电脑,找招聘信息,查看邮箱有没有笔试、面试通知。

晚上11点多,张玲准备睡觉时,接到了重庆第八中学的试讲通知。那夜,她失眠了,翻来覆去睡不着,迷迷糊糊之中,一遍一遍想着课本知识,想着明天的试讲内容。“我莫名其妙害怕,心跳加快。”

这种场景,她记得只有高考时候发生过。

【相关文章】好搜一下
西双版纳——美丽的人文地理景观

西双版纳——美丽的人文地理景观

西双版纳在云南省的南部,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,聚居着10多个民族,其中以傣族人口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