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羽:人要过时代所要求过的生活

来源:印象论坛  作者:寒羽
摘要:时代已经更有力地向生活的深处挺进。很多人在把生活奉为真理,而不是思辨的理论。思辨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去反思生活,却不利于生活本身。在理论的框架内,我们借助于概念、判断、推理进行思考。思考时,看似人在场,是人在思考,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,其实人是在场地缺席。人比人自身…

当然,也有人质疑过理论,但这种质疑的结果,往往导致怀疑主义(譬如,皮浪)、相对主义(譬如,普罗泰格拉)、虚无主义等等。而且它们在否定理论理性的同时,也否定了世界。就像在泼洗澡水时,也把澡盆里的孩子倒掉了。这当然是不对。近代以来,西方哲学一贯的主题就是肯定生活、拯救生活。漫长的中世纪看似要在地上建成神的国,其实长久以来都是对生活、生活世界的否定。中世纪之所以忽视生活,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分不开的。生活是混乱的,而理性的王国充满秩序和法的公正。如此,我们就应该抛弃生活,把自己投到修道院,投到上帝和主耶稣的怀抱。如此,个体不存在了,依附于个体之上的生活也烟消云散。对生活的否定,是中世纪的主题。但人毕竟是一个存在者,他不可能永恒的生活在是的王国,他汲汲于在的自由。那种自由源于对自我的肯定、对生活、生命的肯定。正因为此,罗吉尔·培根要我们走向自然、走向实验;司各脱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个性是不同于质料、形式的终极实在;奥康要我们挥动手中的剃刀,果敢的剔除一切无必要的实质;路德要我们回归内心,在心灵之内寻找自我的信仰。发端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,更是人的大发现,更是对生活世界的肯定。近代以来,笛卡尔以肯定自我的方式肯定了生活;休谟以向常识回归的方式肯定理性和生活;康德以要把人看作目的,而不是手段的呼吁把对生活、生命的肯定推向了高潮,这个高潮终结于黑格尔的理论。黑格尔虽然喊出了“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,凡合理的都是存在的”口号,但生活、生命在他那里终究被老奸巨滑的绝对理性吞噬。黑格尔之后的费尔巴哈、马克思、叔本华、尼采、克尔凯郭尔重新开启了肯定生活、生命的征程,并在现象学、存在主义哲学中汇成新的高潮。

我们今天把生活奉为真理,视为一切,是不错的。错的是我们错误的把评判生活的标准当作生活本身。生活和对它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。有些人并不是不认同生活,而是不认同当今人们审视生活的标准。人们错误的把对生活标准的对抗看作对抗生活本身,就显示出了人心灵的狭隘。而心灵的狭隘,就源于人的非思。不思或者盲目地拒绝沉思,完全是对生活的误解。因为生活从不拒绝人们对它的思考。反而只有思考,才能真正的深化生活、理解生活、把握生活。生活不拒绝人们深深地卷入它,它反对的是对它滥筑堤坝,横加堵截,以及用狭义的标准去裁定它。对于堤坝,生活是洪水。生活总会溢出它,把它击垮。对于狭义的标准,生活总会超越它,走向沉思的心。

用理论俘虏生活、绑架生活、烧烤生活是不对的。但不去反思的生活,而一味地信守他者的标准去生活,更是错误。时代深入生活的内部,不是为了让人类停留在生活的表面非思的生活,也不是让人类停留在理论的思辨去幻想乌托邦,而是让人类跟随着时代而裹挟到生活的漩涡中去,在生活的漩涡里,寻找到自我的重心,而不是游离出生活之外。在这个人人被卷入到生活的时代,人既要反思生活,也要实践生活,在实践中调校思想和实践本身。调校自我与生活保持一致,最重要的是要给自我一个期许,给生活一个源处于自我内心的命题,一句话,要让生活是我的生活,而我的生活绝不是他者生活的拷贝,同时,我生活绝不是为了追求特异,而是追求和解。追求和解,就是既让自己的生活融入时代,也让自己的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。公共生活是众多个体生活的汇集,但这种汇集不是堆砌,更不是叠加,而是一种理性化的建构。一旦公共生活世界形成,它要是每个个体生活的背景预设和交往的信念储蓄库。每个个体生活都要流进它那里,并从它那里流出。只有如此,我们才算深刻地把握住了时代。人要过时代所要求过的生活。

结语

一个人的生活,是他自己的。别人是没有权利代替一个人去活的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样法,而人与人的生活样法又是不必尽同的。因此,本文写作的目的,绝不是去为一个人怎样活规定一个不二法门,而是说无论一个人怎样的去活,至少他要有自己的思考,并让自己的思考应合时代的趣味,不然纵使他有千百高明的生存技巧,也依然生活在生活之外。故此,本文的写作,顶多是个建议,决不是一种生活的规范。毕竟,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配做他人生活的导师、道德的导师。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,才能告别理性和道德的自负,而谦逊的与他人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。一些人意识不到这一点,所以给人类、给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如果每个人都能对此生出一种警醒,我想我们的世界必将和平。生活世界的和平源于对他者自由的尊重,对自我界限的审察。

【相关文章】好搜一下
2009十大畅销图书推荐之九:《中国不高兴》

2009十大畅销图书推荐之九:《中国不高兴》

畅销理由:《中国不高兴》自今年3月份与读者见面以来,不仅没有在图书市场中沉寂下去…